关于张贞观的五道勅命
黄清华
沛人张贞观,知任山东青州府益都县期间,亲民爱民,政声清越,深得万历皇帝赏识。其间,万历皇帝曾有四道圣旨,或勅封其父母、妻子,或显进其官阶。张贞观殁后,天启皇帝亦有一道勅命表彰张贞观,并勅赠太常寺少卿。这五道勅命,成为研究张贞观一生的不可多得的文献资料。
张贞观其人其事
张贞观,字惟诚,别号惺宇,晚年自号东台道人,生于明嘉靖二十八年(1549),卒于明万历三十八年(1610)。
张贞观“生而方面广颡,端凝持重,不类常儿。”(符令仪《礼科都给事中惺宇张公行状》以下引文凡未注明出处者皆出此文)他虽然幼时失怙,但“惕厉向学,罔时刻闲”, 18岁入邑庠,为弟子员;20岁拔诸生。25岁参加应天府乡试,得中;万历十一年(1583)登进士第。这一年,张贞观35岁。
张贞观初授山东益都知县。益都为齐右重邑,土地瘠薄,民俗犷悍,且赋重差繁,历任治理乏绩。张贞观莅任后,问民疾苦,兴利除弊,改革税收体制与纳税程序,令百姓直接输于官府,减少中间环节,制止了积猾里胥揽银自润,百姓得减旧税之半。他还大力裁冗减赘,撤销合并有司。他遇事直言,敢面折上司之短;又善于识拔名士,明于折狱断讼。张贞观知益都5年,政绩卓著,邑人士为作《善政录》,呈报朝廷。万历十七年(1589),张贞观以“天下循良第二”擢升为兵科给事中,复为工科给事中、礼科都给事中,为谏官。
任职兵科,他阅地山西三关,躬履边隘险地,勘察军事防务,制定守边方略。五台矿盗张守清,盘据山险,私结新、潞二王,约为姻亲,非法开采银矿20余年,士民深患之。张贞观令张守清立即停止采矿,解散盗众。非法采矿被取缔,国家利益得以维护。在工科,正值黄、淮水灾连年之时。张贞观亲赴泗州明祖陵,指挥救灾抢险,抚恤灾民。同时深入堤防、河闸,勘察地形、水势,提出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治淮方案。
张贞观出任礼科都给事中时,明朝纲纪紊乱,经济衰颓。万历皇帝不理朝政,自乱礼法,实行“三王并封”;且违反天子祭拜宗庙社稷之宗法,派官代祭。身为礼科谏官的张贞观,不惮皇帝淫威,连上数疏,带领礼官直言进谏,历数神宗违规违制行为,迫使万历皇帝收回“三王并封”成命,张贞观却因此得罪了皇帝。万历夺张贞观臣俸一年,以示惩诫。诸臣进言切救,万历皇帝恼羞成怒,下令褫夺张贞观朝官,黜为庶民。
万历皇帝的四道勅命
勅命,亦称诰命、勅谕,就是皇帝的谕旨、圣旨。万历皇帝四道勅命皆在张贞观知益都县时所下,其中三道分别为勅赠其父、其母、其妻的,一道是关于张贞观本人的。
明清两朝均有皇帝对官员及其先代、妻室授于封典的制度。依制得封,这是张贞观受到勅封的第一个原因。封典按照官阶进行,一至五品称诰封,以“诰命”形式下达;六至九品称勅封,以“勅命”形式下达。张贞观官位在五品之下,故以“勅命”名之。勅封的第二个原因,是因为张贞观治事有方,地方安定,邑民乐业,遍称张贞观之善政,有循吏之称,张贞观因之得以勅封。
在给张贞观的父亲张辅的勅命中,万历皇帝称:“尔,张辅,乃出山东青州府益都县知县张贞观之父,孝友著于家庭,行谊闻于里闬,爰有令子”,勅赠文林郞山东青州府益都县知县。在给张贞观母亲的勅赠中,称道周氏夫人:“赋性真醇,褆躬俭朴,笃生喆嗣,迈迹名封。荣养莫追,徽章已邀”,赠为孺人。张贞观之妻高氏之封,其理由是:“士君子学而业成,仕而政成,虽其自树,亦闺阁之懿有以赞助之也”,称其妻内助之功。又言其妻“毓贞名阀,嫓德令人婉顺,能从俭勤靡懈”,故而封为孺人。以上三封,父母以子荣,妻子因夫显,“宠贲龙章,恩浑马鬣”,正所谓普天之下,皇恩浩荡了。这种勅封制度,一方面在于鼓励士子进身进阶,光宗耀祖,另一方面则是皇帝治理国家,笼络官心的一种手段。
以上三道勅命于万历十五年(1587)五月二十二日下诏,当为同时颁布。
万历给张贞观的一道勅命,是朝廷对官员考核后的旌表命令,未署时间。
张贞观知益都期间,分别于丙戌(1586)、己丑(1589)“两以入计”,赴京师参加地方官吏的政绩考核,两次都以“卓异”之称受到皇帝的盛宴招待。获得这样的殊荣者,自然要通令嘉奖并加官进阶了。
勅命的全文是:
制曰:朕于郡邑亲民之吏,特精课核以勤功能。岁遣御史廉问如诏,则急下玺书褒宠之,所以责成守令意甚谆悉也。尔山东青州府益都县知县张贞观,清修雅度,敏识长才,擢自制科,试用岩邑。而尔操持严慎,抚字勤劳,荐剡交扬,贤声懋著。兹以考绩进尔阶文林郎,锡之勅命。夫海岱之间,齐之故墟,而益都丽郡尤号难治,尔敷政兹土,卓有劳绩矣。朕将观尔后效,以需其成,嗣有显陟。钦此。
明代文林郎是文职散官,正七品,万历皇帝“进”张贞观阶,实际上正七品官阶未变,只是一种荣誉称号,但此封可以作为由此进阶的过渡和铺垫。后来,张贞观出任兵科给事中,纳言进谏,成为朝廷近臣,应与这次勅封有关。
这道勅命用了大量褒奖之词,盛赞张贞观治理益都时的政绩,称其“清修雅度,敏识长才”,又言张贞观在士民当中有着良好的口碑:“荐剡交扬,贤声懋著”,虽有官样文章的成份,但毕竟客观评价了张贞观的治事政绩,是符合实际的。从这道勅命中,也可以看到张贞观殚精竭虑、一心为民正直守职的清廉形象。
天启皇帝勅命
史料记载,张贞观遭万历皇帝罢黜后,青衣小帽,怡然步出京门,朝官与百姓夹道30里相送。张贞观回到家乡沛县,筑野心堂于泗水之滨,与亲友闲话,与同好诗酒酬唱,过起了布衣草民生活。其间,他捐地捐钱,参与了县内不少公益活动,深受官府与士民爱戴。万历三十八年,张贞观病逝于家中。张贞观卒后,明朝颁《三朝要典》,言称“国本者为沽直”,以直臣作为国家之本。长子伯起据此率诸弟诣关上疏,三求恤典其父,求赠官秩,但在万历朝廷那里自然无法通过。诸兄弟只得仰天长叹。
1621年,朱由校登帝位,改元天启。不久,复查前朝旧官,凡国家忠臣一律复官起用,死者重加恤典,以彰其行。张贞观因犯颜直谏被黜,曾震惊朝野,故在复查甄别之列。天启五年(1625)九月三十日,皇帝下诏,勅赠张贞观为太常寺少卿。勅命如下:
制曰:朕光昭鸿图,惟阐扬遗直是亟。乃有力持主器,濒死宁以职争。生不挂党人之名,没弥彰直谏之烈,尤朕所厚加褒恤,勿勒与天下臣民共表彰之者也。
尔原任礼科都给事中张贞观,灵钟自岱,节著当朝;苍松翠柏,清标大吕。黄钟伟抱,初领青齐剧地;遍颂神君,荐登紫阁崇班。蔚成名谏,上自庙谟国是,下及边策河筹,煌煌议足回天,侃侃画皆经世,属元良之未建,动中外之深忧。尔且预制单衣,抗陈七疏。微臣诚不爱其死,镌秩如饴,神祖亦默鉴其忠,安储卒定。范头堪白,总邀九庙之式灵;苌血自丹,宁惜江潭之永放。纯衷不二,至德可师;重朝重乡,卓然山斗。痛昭考赐环之未逮,叹哲人如玉之已遐。宜加宠贲于芝函,讵忍芳沦于兰畹?是用复尔原职,加赠尔为中宪大夫、太常寺少卿。锡之诰命。
于戏!精比列星之重,秩升月卿之华。念尔自作臣标,非初食报顾馀,去昭国典,不敢忘旌。弈世弥昌,社稷之纯臣有后;千秋不朽,掖垣之谏草犹香。
中宪大夫为文官,金时设立,初为五品。至明清时代,中宪大夫为四品官阶。太常寺少卿,正四品上,掌礼乐、郊庙、社稷之事。天启皇帝这一勅命,可以说是对张贞观纯衷孤愤一生盖棺论定式的评价。“力持主器,濒死宁以职争”、“生不挂党人之名,没弥彰直谏之烈”,客观真实地道出了张贞观的仕途人生,也道出天启皇帝惜才、怜才与重才之意。勅命追述了张贞观一生的主要政绩,包括治理青齐,巡阅边关,上疏治淮,历陈庙谟国是,可谓披衷陈悃,奋不顾身,故称其“节著当朝苍松翠柏,清标大吕黄钟伟抱”,以至“至德可师,卓然山斗”,品节可与日月齐光,与天地争辉了。据张氏后裔说,其时,天启皇帝并不知张贞观已殁,遣官来沛,赠送官衣官帽,复其旧官。得知张贞观已殁,皇帝饬令有司重新隆重安葬,仪典一如秩制。此说似不合常理。由于天启皇帝的这一勅命,地方官府拨地建陵,立石镌铭,拨墓地百余亩,遍植松柏,蓊蓊郁郁,成为沛人妇幼皆知的“张给事墓”。
五道勅命的保存与发现
张贞观卒后,其嫡孙豸与獬于天启四年(1624)首修张氏族谱,约请张贞观曾孙张廷绣好友、时任翰林院修撰的陈名夏撰写《张氏族谱序》,并将万历皇帝的四道勅命附于族谱之中。康熙五十四年(1789),张贞观裔孙盛华、辉华昆仲重修续编张氏族谱,仿初修体例,又将天启皇帝勅命置于万历四道勅命之后。其后,张氏族谱多次重修,此五道勅命一如既往,列于谱中,成为张氏传世之宝。清光绪十六年(1890)六修族谱,是目前见到的张氏族谱的最古刻本,本文所列五道勅命皆出自是谱。
又据张氏族人言,皇帝下给张贞观的五道勅命原件,上世纪六、七十年代尚保存在族中,每逢节日或祭祀活动,家族作为教育后世子孙的珍宝,请出拜祭。传说,族众出了不好调理的病,也将勅命请来悬挂,以求先祖庇佑云云。这五道勅命在特殊的政治背景下,由族人秘密保存着,所幸未毁于文革燔火,据说原件尚存。
笔者因研究地方家庭文化,接触了张氏族人。他们十分热情地向我讲述了张贞观的轶闻旧事,提供了一些史实史料。承蒙信任,张氏族人以光绪十六年刻本《张氏族谱》示余,供我参阅,以求弘扬其先祖盛德。于是,发现了长期不为人知的五道勅命。但因时隔300余年,勅命几经传刻,其中或有手民误植。故上引文字,亦可能有舛误之处。